「行业动向」

高尔夫降温,灰色经济不再挥杆

编辑:全球华人高尔夫球协会
在中央对高尔夫行业进行严格调控后,广东、海南等地的高尔夫球场经营惨淡,一些球场每年亏损达2000万元。有高尔夫球场老板表示,客源锐减六成, 而有八成的球场都处于亏损状态。为此,部分球场欲求转型,降价走平民化路线或者开辟成足球场出租,但仍然很难找到人“接盘”。

  从1984年中国内地第一个高尔夫球场“中山温泉高尔夫乡村俱乐部”对外开放以来,30多年来国内高尔夫球场走过了鼓励—限制—禁止的发展历程。30多年来,高尔夫运动也一直被当做是贵族运动,参与运动的“非富即贵”——有钱、有权人士。

  由于高尔夫球场浪费土地、破坏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养护成本高等原因,1997年,中央、国务院曾发文“禁止征用耕地、林地和宜农荒地建设高尔夫 夫球场”。2004年到2013年,国务院又先后下发了10道禁令。然而,这一道道公文并没有阻挡高尔夫球场建设的步伐。据《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显 示,11年间全国高尔夫球场数量却由178家增至600余家。

  统计显示,一座18洞高尔夫球场的投资成本在1.5亿元左右,年维护成本约3000万元。据业内人士介绍,全国盈利的球场少之又少,一般年亏损 额都在2000万元左右。作为市场主体,为何放弃逐利本性甘愿亏损呢?业内人士再次道破天机:“经营高尔夫球场的老板,一般都还从事房地产、金融等行业, 借以补充球场的亏损,尤其是房地产业,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

  事实也的确如此。自2004年起国家三令五申禁止新建高尔夫球场,然而各地高尔夫球场却不减反增。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默许纵容甚至帮助,单凭开 发商是没法取得开发资质的。政府看中的是高尔夫球场对客商尤其是港澳台及外商的吸引力、开发商对政府利益的灰色输入;开发商看中的是政府手中的权力,借助 政府可以获得廉价地块和优惠税费回馈。

  11道禁令管不住高尔夫球场的开发热潮,终于在2013年中央八项规定的配合下断崖式降温,的确引人深思。高尔夫运动降温的表象是客源的流失减 少,而实质是官商灰色利益输送的中断。一方面手握权力的政府官员在八项规定的高压态势下不敢去进行贵族运动;另一方面在反腐倡廉的大背景下开发商谋取灰色 利益的机会大幅减少。因而,高尔夫球场运营举步维艰也就理所当然。

  清理整顿高尔夫球场,是保护耕地、节约资源、打击腐败的需要。新常态下,一方面各地政府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政策,禁止新建任何高尔夫球球场并对已 建高尔夫球场进行规范整顿;另一方面高尔夫球场运营商也必须认清形势,创新思维积极谋求转型,通过降低门槛、改建成练习场、足球场等形式,让这项运动褪去 “贵族外衣”,回归竞技运动的本质。

江启光

协会会长江启光与前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合影...[详细]